中文
︱
EN
客服热线:0755-83256009
首页
对外汉语教师证
IPA
汉办
联合国训练研究所
新闻报道
行业新闻
协会动态
汉语教师进修
国内培训基地
海外培训基地
国际交流
国内院校
海外院校
合作项目
国内招聘
义工支教
海外就业
国际语言培训
HSK
中文学习
高考日语班
西班语培训
法语培训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新闻报道
行业新闻
协会动态
联系我们
官方授权-国际汉语教师执业能力认证-汉大国际中文
电 话:0755-83256009
联系人:马老师
Email :service@52chinese.cn
马老师二维码
温妮老师二维码
新闻报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报道
>
行业新闻
你真的会教“你好”吗?原来中文打招呼还有这么多套路
一句“你好”,就能代表汉语学得好?
“你好”早已成为汉教界的开篇之宝,此句一出,意味着外国学子们正式踏上汉语学习的征程。不少人只凭借这一句话和比较异域特征的面孔,就能博得热情的中国人一声声的赞美:“哇!你会说汉语!”“哇,你的汉语真好!”……
但却有不少老外接受不了中国人的这种过分恭维,对中国人的过度反应感到纳闷。最近我也有初级班的学生在课堂上表达了他们的这种困惑,结果其中一位去过中国的学生忍不住很残忍地挑破了这层窗户纸,替我回答:“因为,lower expectation!”
但不可否认,现在不少外国人的汉语水平是越来越高了。而只要学习汉语,打招呼都是首先要学习的。可你真的了解中国人是怎么打招呼的吗?
“你好”原来大有来头!
其实,“你好”的历史并不长。有学者从文献考证,说是现代意义上的“你好”只有几百年时间,在此之前虽然也散见于篇什,但一般是以一个问题的形式出现,相当于“你好吗”。只不过那时还没有现代的标点符号,所以乍一看还以为就是现代的“你好”。至于林黛玉在焚稿断痴情之前的那一声:“宝玉,你好……”目前虽有多种解读,却的确与现代用法大相径庭。
“你好”比较广泛传播的历史是如此之短,以至于几十年前人们还是非常不习惯这种问候语。据说著名语言学家俞敏先生就很不习惯这个“你好”,他的意思是,“你好”在他听来就是一种讽刺。
“你好”的来历与传播如此可疑,以至于有人断言这是近代以来一些归国华侨借鉴外语的表达发明的。
“你好”风靡全球的背后
“你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也是中国国际地位和汉语传播活动的必然结果。仅仅是十几年前我在德国工作时,走在大街上时常会有人朝你说一句“こんにちは”,几乎从来没听到过“你好”,而现在已经是“你好”的天下了。
如今不是有种说法吗?外国上流社会的孩子们流行什么?学汉语!英国的王子,西班牙的王储公主都加入进来了。至于普通老百姓,不管是餐厅服务员、商店售货员还是海关公务员,看见东亚面孔的第一反应,估计也是祭出“你好”这个法宝。
歪果仁说“你好”趣事一箩筐
前几天,我去一个意大利餐厅吃饭,女服务员问我是哪里的,我回答了大学名字。她还是穷根问底,直到听到我说出“中国”两个字立即喜笑颜开,马上就开始结结巴巴地跟我练习起了汉语。
当然,一些没有真正学过汉语的人,可能只是道听途说地学一两句,在实际使用中也就难免会闹笑话。有一次在一个英国超市收银台,收银的小伙子看见我就说了一句:“再见!”我吓一跳,心想我还没付钱呢。于是问他:“你刚才用汉语说‘再见’了对吗?”他一听就囧了:“啊,对不起!我以为我说的是汉语中‘hello’的意思!”我赶紧免费教他说了几遍“你好”,才放心而去。可怜的小孩,一共可能就学了“你好”和“再见”两个句子,还给记反了!
还有一次,一个印度裔模样的青少年走到我面前,郑重其事地做了一个泰国人的合掌姿势,庄重地说了一声“你好”,当时我差点以为他马上要说“女施主,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了!估计他还没搞清楚亚洲人的打招呼语言和身体语言之间的搭配关系。
“吃了吗”等招呼用语学起来更费劲!
但是如果外国学生天真地以为,学会一句“你好”,就能一招鲜走遍天,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中国人之间打招呼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除了更加实用的“早上好”“晚上好”之类,其他“吃了吗”“去哪儿啊”等打招呼用语,学起来更费劲
。
首先是不少学生认为“你吃了吗”居然不表示请客吃饭,这真是难以理解。不少人还是常常有所期待,直到无数次被伤害后才不情不愿地接受现实。
另外,“去哪儿啊”显得过于干预别人的活动自由,让人难以招架。对于别人的这句问候语,我苦口婆心地劝学生:他们并不想知道答案,你随便说个地方就可以。谁知道,学生们说:“随便说个地方需要很快地撒谎,太累!”
我其实也很理解这种感觉,比如每次人家问我“how are you?”时,我都莫名心累,还是用“hello”比较好。谁都甭想着得回答一个问题才能完成招呼,像我这么实诚的人还得琢磨要不要每次都说“good”。最后我告诉学生,你可以这样回答:“我出去一下。”放心,中国人不会追着你屁股继续问你“去哪儿”的啦!
“看书呢”这类招呼语教起来挑战更大!
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学生在遇到诸如“看书呢”“洗衣服呢”之类的招呼方式时,更大的挑战来了。上课时,老师们总结出一点,这类打招呼的方式就是明知故问,看见他在干嘛你就说一遍,相当于看图说话。
这样的应对方式,我曾经以为天衣无缝,直到遇到一位认真思考的学生。有位美国小伙子,学了这类打招呼方式后,乐此不疲地开始实践啦!第二天上课时,他迟到几分钟,我正在上课。他一开门,几十双眼睛同时盯着他,沉默间,他不慌不忙地说了声:“你们上课呢!”
下了课,我就去找他谈话了,告诉他刚才你用得不对,因为这种打招呼方式最好是用在你偶遇或者你刚发现人家在干什么时,总之不能是那种完全预期到的动作才行。哪成想,过了几天,我下课后刚走到转弯处,又看到了这位学生。他一愣,马上反应过来,很自信地说了声:“老师,你下课呢!”唉!还不如就让他一直说“你好”呢!
点击次数:
1787
更新时间:2019-12-18 10:42 【
打印此页
】 【
关闭
】
上一条:文化 | 中国特有的“酒文化”
下一条:课堂能力测试教学方法